top of page

About us

聖公會簡介

聖加百利堂簡介

 

THE ANGLICAN-EPISCOPAL CHURCH

基督教聖公會簡介 -- 徐子賢法政牧師 

 

西方基督教( Christianity )於「宗教改革」以前,就是羅馬大公教會,亦即傳到中國時,中文譯為「天主教」的教會。今天華人俗稱「基督教」者,實際上是宗教改革後的新教,英文稱為 “Protestant”教會,意譯應稱為「抗議者」教會。

歷史告訴我們,最早的時候,基督教已傳到英國,到了第六世紀,在英國的教會才歸屬於已日漸形成組織統一之基督教 --- 羅馬大公教會。十五世紀宗教改革時,英國的教會已孕育了百餘年的改革思想,於是藉國王亨利八世娶妻的時機,從羅馬大公教會獨立出來。因此獨立的英國教會,雖然原來是古老教會,卻也因她的獨立而成為新教之一支!聖公會確是歷史悠久的教會。

聖公會英文名字基本上有兩個。 Anglican 指她延續自英國, Episcopal 則指出是主教制度教會。希臘字 Episcopal 是「監督」,即主教之意。美國聖公會採用 Episcopal 說明我們如聖經所提的初代教會,是主教監督的教會,不同於天主教由教宗統一管理,也非同於新教會由會眾管理。

聖公宗(會)是一個大的主流教派。有七千餘萬教友散在世界各地。各地域的教會行政各自獨立,但精神上彼此相聯相繫。這樣一個歷史悠久教友眾多的宗教,當然有其豐富的經驗和特色。很可惜許多人對聖公會的認識,僅只於它是個重禮儀的教派。 

以下對聖公會的特點做簡單的介紹:        

聖經和理性 

聖公會絕對重視聖經,並視聖經為上帝的話,上帝對人類的啟示,是基督信仰的最高權威。正因她重視聖經,認識聖經為上帝的真道,聖公會對聖經的研究不單從信仰角度,也從其他角度,特別是學術的角度,不放棄對聖經真理的探討。重視學術即重視理性探討,因此聖公會是重視理性的教會,相信理性是上帝的恩賜,這種注重理性的立場是聖公會的重要特色。               

教條和中庸 

既然重視理性,聖公會不過份重視教條;神學思想上也不會接受某些個人的神學觀為教條,如其它新教或跟隨馬丁路德,或加爾文,或甚至更近的李常受等。聖公會雖然有聞名的39條信仰教條,但它們沒有絕對性的約束力;因此聖公會確實『很雜』:有不少名人學者,各有其神學思想。我們可以說,聖公會本身即反映了聖經各種觀點之複雜性。這也是聖公會標榜走中庸之道的道理。她事實上以中庸自持,並也如此被公認。 

傳統 

聖公會在思想上如此的分歧,她如何還能是一個教會呢?原來除了理性,聖公會重視傳統。她實際上是靠傳統來保持它在基督裡的合一。所謂傳統,不是絕對化的教條,亦非指一套食古不化的東西,而是動態的一種表現。有歷史延續之意義和功能,並指向更深層面的真理,以及事物的精神內容。聖公會體認聖經本身即包含了各種「傳統」,就如新約即為主耶穌的門徒們所交代或流傳下來;保羅也說:「我當日所傳給你們 ….. 」我們都知道,聖經(新約)是上帝讓教會在敬拜和教導中得以保存下來,有些經文更是為崇拜而寫的。從歷史的角度,是先有教會和禮儀,及許多「零散」的經文和文獻,它們因崇拜時的使用而存於一些教會中,並得以保存。所以聖經(新約)編定為法(正)典是後來的教會之事;信仰的傳遞,是靠崇拜中的教會在聖靈帶領下的運作,而這其中就有了「傳統」。傳統保存了重要核心信仰和精神。信經,禮儀等,即包含在傳統之範疇中。聖公會重視禮儀,崇拜時所用的公禱書即是傳統的產品與保存者。             

經驗 

聖公會亦重視經驗。做為一個延續了將近二千年的教會,聖公會當然重視經驗 – 歷史的經驗和個人與基督群體的靈性經驗。基本上,基督教是個與人類歷史結合的宗教信仰,相信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歷史的功課是重要的,個人的靈性經歷也重要。我們不否認歷史中教會的錯誤,也不用教條去抹殺經驗,但求在經驗之中看到上帝時代性的啟示以及人與神的契合。 

包容性 

前面提到聖公會很「雜」,其實應該說聖公會的包容性很高!我們幾乎可以說,只要能接受依據初期教會敬拜上帝的精神與方式,即其所表達的信仰脈絡 – 如公禱書所傳遞者,又能接受依據初期教會的會督(即主教),長老(即牧師或會長),和執事(即會吏)等體制,不管思想如何,都能被聖公會接受。

因此聖公會不但有注重禮儀的所謂「高派」,也有不重視禮儀的「低派」。當然聖公會也有福音派,靈恩派等!基本上,排他性很高的人往往很難留在聖公會,因為這些人通常只能接受較單純或絕對化的信仰信條,或信仰方式,對聖公會的包容性會很不能接受。聖公會「太」過相信最後的裁決者是上帝,不是人或教條! 

如世間萬物一樣,某事物所具有之任何長處往往同時會成為其弱點。聖公會不例外。很多本會堂會雖「感情豐富」,但習慣於彼此尊重互不干擾,又重視理性的氣氛下,常會顯得較「內向」,以致不夠主動與積極;這些,有很多聖公會教堂都已在改進中。 

我們聖公會認為基督信仰有三個支柱: 

最主要與至高者為:  聖經 

另外的兩個支柱為:傳統、理性

 

 

關於聖公會聖加百利堂 從美國聖公會辦華人教會說起

聖加百利堂創堂的開創歷史一瞥 -- 徐子賢法政牧師 

 

聖公會是有歷史體制的教會。要“開辦”教會,就得從教區的意願開始,因為教會必須得由聖職人員來開辦和主持,而聖職人員有此動作,又必先得有主教或教區主管之委派。我們少有平信徒“開辦”教會的情形,即或有,也只能稱一般的信徒之聚會團體,因不能舉行聖禮聖事,不能算為真正的“教會”﹔必須等到它經教區議會的通過,正式認可,才算建立。這體制是避免普通信徒自辦“野雞”教會,走歪路的情形發生。

台灣聖公會就是一個難得的例子,即戰後在一個沒有聖公會的大塊地方,一些遷移到台灣的聖公會教友,招兵買馬,邀約相聚,爾後為了能真正做到「聖公會」的禮拜,領到聖餐,求助於香港的英國聖公會,和與台灣有密切政治關係的美國之美國聖公會,派遣牧師舉行聖禮﹔終於歸入體制,正式成立教會。台灣聖公會如今是美國聖公會第八教省之一員,與我們同屬一教省。

各地聖公會教友移民來到美國,雖然美國各地都有聖公會教堂,但大多為白人的教會﹔由於語言文化關係,能否不參加他們,自己另外有自己的禮拜堂,用自己的語言做禮拜﹖以我們的體制來說,如果沒有歸入該地的教區,並由主教督導和委派牧師,教友本身的集合聚會是不能行聖禮的,僅具聚會性質,只能算是一個“野雞”沒有體統的 “教會”,亦容易“走火”。所以移民來此的聖公會教友,如果要有“自己語言、自己文化族群”的聖公會,就得先找到當地的主教或教區主管們想辦法。雖然有些移民教友加入了當地的白人聖公會,可惜有太多的移民教友到了別的華人教會去,沒有與任何聖公會當局溝通。話說回來,如果去溝通,就能成功的開拓華人聖公會教堂嗎﹖當然不。因為困難重重,涉及因素也多。

美國聖公會各地執政當局是否瞭解移民教友的需要﹖當然不。如前面所說,很少移民教友會找上他們,他們從何去瞭解﹖執政當局是否有人力、財力等資源與條件來協助處理,又是一個問題。另外,“老美”做事方法本來與老中就不盡相同,想法更有差距。執政當局經營自己本身的教會事務已夠忙碌,誰能去瞭解移民﹖還有,真實的移民教友人口有多少﹖他們有成熟的服務意願嗎,還是只等待被照顧﹖等等一堆沒有答案的問題。只有最有心,最有能力,最有使命感的人才會去想辦法。當然,八、九十年代以後的特大量移民,使教會當局開始注意到這方面的事工使命,這卻是時勢所致。

早年美國各地之教區沒有概念和資源是自然的事,所以要靠紐約總會的教育,提醒和支援。總會的亞裔事工負責人Winston Ching程惠文牧師,從總會一開始有這部門,便已擔任此相關職務,一面做一面學習。他在各有華人集聚的地方設法鼓勵和支援該地的教區重視華人工作,甚至開拓

為華人專設的聚會和教會。本堂即是他推動的成果之一。他和本教區當時唯一日裔教會聖馬利亞堂的主任牧師山崎John Yamazaki法政牧師,都認為洛省華人多,應有華人聖公會會堂。他們兩人配合了當時正有此心的洛杉磯羅錫Rusack主教。於是在1982年開始了舉動。本教區執政當局裡,其它配合的人還有賈佛Garver法政牧師(後來昇任副主教)和林博Lynberg會吏長。開始時,主教特別呼召了李福培先生夫婦參與聖工,而當時,教區原本還希望李氏所屬的Beverly Hills諸聖堂能成為支援堂。

山崎法政牧師當時兼任聖公會全國亞裔事工會和洛杉磯亞裔事工會的主席,開始籌備的過程中,他所招聚的一次餐會,係為歡迎路過洛城的台灣聖公會已退休的龐德明主教,教區得到龐主教的大力鼓勵。該次餐會後不久,組成了有平信徒加入的推動籌備會﹔平信徒的加入,實為開拓本華人聖公會事工的第二步。接著成立了最早的「主教委員會」,由李福培擔任「主教監督」(亦稱堂長或堂監)。籌備過程還包括經由紐約程惠文牧師及教區的資助,請得張兆融牧師來洛做“市場”調查研究。(張牧師原本也是教區看好的牧師人選,但他功成身退。)

那時負責所有的宣道所和牧師委派的是林博會吏長。會吏長因曾經與鮑宣睿牧師有一面之緣,當他積極物色人選時,便與鮑牧師聯繫,邀其參與並提供意見,他還遊說鮑牧師到本教區服務。鮑牧師後來也答應並獲主教委員會的遴選,成為本堂的開創首任牧師。

教區當時曾考慮將本堂設在阿罕伯拉市的聖三一堂,同時也正在考慮將蒙市空置的聖靈堂賣掉。經過一番思考,最後還是將聖靈堂借給林博會吏長的部門做華人的事工。鮑牧師在這件事上有決定性的影響力。隨著改名為聖加百利堂並發展華人事工後,教區因看到事工的成長,便安排將整個建築園地轉到聖加百利堂手上。安排這一切硬體設施的是開創時的另一個功臣,羅主教當時的副手,賈佛法政牧師。賈牧師對本堂還有許多其它的協助,後來並當選副主教。

感謝上帝,在各方努力與上主的祝福之下,聖加百利堂終於1983年六月10日舉行了首次的崇拜。有十個人參加。

美國聖公會當年要開辦一間華人教會,請看,有多複雜呀﹗綜合了多少人的多少力量﹗今天,這複雜性並未減低。廿年前的一群人,無論是那些於第一次、或第二次、或第幾次聚會便加入天使行列的教友,相信都曾經歷各種奮鬥和信心的挑戰,更都會為今天高興。盼望大家經此介紹,能為美國聖公會華人教友所肩負的使命繼續努力。

Anchor 1
bottom of page